国学课程软件资源

让中华传统工艺 融入当下生活

2020-08-28

从文明社会建立之前,文化与技艺就已与人类的生产、生活交织在了一起。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人们关于劳作模式、生活方式的文化记忆,塑造了文化空间。在传统文化回归生活,传统工艺逐渐振兴的当下,如何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既是技艺的传承,亦是文化的传承

文化有着多姿多彩的面貌,丰富多样的形式,其化育人心、强根铸魂的作用让那些久经岁月磨砺的文化遗产植根于我们的心灵之中。而与我们的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一种传统文化,是将无形的技艺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对传统文化要有根与魂的认知。“无论是言谈举止,还是生活品质和品味的提升,都要从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寻找根和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工艺,凝聚着历朝历代匠人谋生的技艺,蕴含着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工匠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个引入的概念,日本称其为‘无形文化财’,中国台湾翻译为‘无形文化资产’,比如陶瓷,指向的并不是陶瓷这一器物,而是制作陶瓷的技艺。”手艺、传说、仪式,这些精神层面的文化,是更值得我们去抢救和保护的财富。

“中华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对这一点的忽略和无视,可谓是现代社会的缺失。传统工艺的传承,既是技艺的传承,也是文化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不是穿汉服、写汉字就能传承的,要从根上看到传统文化缺失带来的重要影响。衣食住用,智慧匠心,塑造了生活的艺术。”

让中华传统工艺 融入当下生活让中华传统工艺 融入当下生活

保护和发展的关键是使之继续生存繁衍在当代社会空间中

传统工艺的传承以人为载体,不仅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还是人类文明的“活态”延续。从全球来看,传承的探索与践行从未停止,我国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逐年上升,系列文化战略的出台,也表明我国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之路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深刻持久的过程,不仅关乎文化传统的认同、保护与传承,也直接关系到现代设计和产业发展。当前,我国已将“传统工艺振兴”提升到国家策略层面,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关于实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亦陆续颁布,传统工艺振兴进入政策实施阶段。

在手艺人和设计师的共同努力下,很多传统工艺中的经典造物造型样式或技艺要素为现代设计所吸收,经转化之后重新融入了生活日用、居家陈设、首饰服装,乃至公共空间、建筑环境、仪式庆典,化身为体现民族文化传统的现代工艺美术形态。

让中华传统工艺 融入当下生活让中华传统工艺 融入当下生活

教育是传承与振兴的基石

古老的生命记忆,活态的文化基因,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独有的特质。也正是由于这一特质,其传承方式依赖口传心授,因此后继乏人和文化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今,单一的传承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需求,与教育结合,是进一步保护、传承、振兴传统工艺的重要途径。

传统工艺的传承有其独特规律,因此根据学生学段的不同,课程设置与目标也有所不同。在基础教育阶段,主要着力点应放在对文化传统的感知、体验、认同方面。首先,教育通过编写乡土教材、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等方式让孩子们接触剪纸、年画、地方戏曲,了解地域性的特色乡土文化,以这种方式唤醒“文化记忆”。高等教育阶段,在传承过程中融入了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让年轻学子主动承担起了文化传承的使命。各大中专院校积极开展传承人群培训计划,举办各种传统工艺项目设计大赛、传统文化爱好者学生社团,在年轻学子中形成了关注、热爱、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氛围。

在此基础上,要加强专业教育,以学科建设为重点,构建中国“手工艺学”学科,对“手工艺”进行专门化、科学化、系统化的研究。面向公众开展普及教育亦很有必要,比如在社会公共文化空间里举办展览和现场传习活动,利用参与性教育方法以及游戏、见习培训等方法促进人们体验传统手工艺文化。此外,还要持续推进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

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经历大浪淘沙留存下来的文化资产与传统工艺既是精妙的创造,也是代代人内心的坚守,需要我们用心守护,薪火相传。

标签

最近浏览:

全国服务热线

tel2.png0531-89653806

营销中心: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唐冶中路4567号鲁商凤凰广场1期2号楼27层

生产基地:临沂市高新科技产业园

公司邮箱:jinyangjiaoyukeji@163.com


金阳国学.jpg     金阳劳动教育.jpg


          金阳国学                       金阳劳动教育

Copyright © http://www.jinyangjy.com/山东金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鲁ICP备19053043号-3 主要从事于传统文化、劳动教育等主题功能室打造,欢迎来电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