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课程软件资源

我们该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2020-07-02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把“传”和“承”区分开来,一方面坚持无条件、有意识地“传”,另一方面有选择、有条件地“承”。如果我们这样做了,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在我们国家发挥作用,也可以为世界提供有益的经验。

01传统文化不是一阵“风”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

今天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定义。既然我们今天要一起讨论问题,首先就要有共同的定义。 文化就是人类群体在长期生活、生产、生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思想意识、艺术、政治、宗教,等等。

文化的产生和当时的地理环境、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包括某一特定群体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生存的方式、行为规范、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相应的规则制度,还有与此相适应的物质和精神产物。

比如说饮食文化,食物是物质的,但是有些群体的饮食禁忌就是精神因素。

那么,什么是传统文化?

理解传统文化之前,我先讲两个概念。 中国一般把流传下来的一些方式行为称为风俗,其实“风”和“俗”是有所不同的。

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就曾经引用当时已经存在的谚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意思是如果从一个地方走出去一百里,你会发现这个“风”已经不同了;如果你再走一千里,会发现“俗”也变了。

可见“风”和“俗”不一样,“风”影响的范围比较小,大概有一百里;而“俗”存在的范围比较大,可以扩大到一千里。当然这个一百、一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数字,而是一种象征性表示。

简单地说,“风”的范围只是“俗”这个范围的十分之一。 什么叫“风”,我认为“风”是流行、时尚,它的变化比较快,传播的速度也比较快,但是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影响的范围也比较小。新的“风”来了,往往就会取代旧的“风”。

今天也是这样,互联网上新出现的词我们可能还没有弄明白,过两天就不见了,因为新的词又取代了它。

“俗”可以理解为习惯、方式。

少数的“风”因为影响大,大家需要它,就会延续下来,延续下来的就称之为“俗”,是一种方式,而不再随时变化,这样它存在的时间长,影响的范围广,所以比较稳定。这些“俗”再延长下来更加稳定就成为传统了。 所以我们今天讲到传统文化,它不是一阵“风”,不是一时的流行,而是已经长期存在或者可以起长期作用,而且它的范围也会比较大。

如果再进一步,就可以形成一种观念、一种制度、一种理论,甚至有可能成为一种信仰。

当然,并不是说过去所有的文化都可以成为传统文化,有的文化昙花一现就过去了,还有一些文化虽然长期存在,但得不到主流的承认,甚至经常要被主流千方百计消灭,这个也不能称之为传统文化。

我们现在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指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已经形成的、长期的、稳定的、占主流的文化。


02传统文化为何遭遇存续危机

为什么今天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

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社会基础的变化给传统文化的存续带来了危机。

任何一种文化有它存在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长期存在的农业社会、中央集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和中国封建专制的价值观。这个基础如果变了,这种文化当然就很难继续存在下去。

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在农业社会一点问题都没有。那时候家族世代种田,没有社会保障,而且通信和交通不方便,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父母在,不远游”是对的,而且也是当时的需要。

到了今天的工业社会、信息社会,通讯技术发达、交通便利,“父母在”为什么不能远游?完全可以。远游不影响你跟父母的感情,也不影响父母在有需要的时候能够得到医疗和其他的物质保障。

而且从今天来说,为了寻求知识、寻找工作的机会,很多人必须要远游。世易时移,当社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后,在原来特定时空条件下产生的文化,到今天就会不适用了。

第二,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是宗教。

比如,有的学者认为儒家是宗教,我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儒家不具备宗教的特点。任何宗教都有神,儒家谁是神?孔子是神吗?孔子自己都不信神。

宗教要有一套宗教仪式,儒家有什么仪式?祭孔仪式是后来慢慢加上去的,当时没有。宗教是不需要怀疑的,它总是对的,而孔子是接受学生提出疑问的。

儒家不是宗教,但是正因为不是宗教,现在就遇到了挑战。宗教的信仰是不需要问为什么,只要宗教本身不发生变化,它还能够起作用。

但是儒家的学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宗教,所以是可以被质疑,可以讨论为什么,可以改变的。现在基础变了,当然威胁到它本身的存在。 第三,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和新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历史上,中国从来没有受到过强有力的外来文化的影响,没有一个强大到足以和中国文明对抗的文化、文明能够传播到中国大陆来,原因就在于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

曾经对中国文化构成威胁的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但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比较落后,人数比较少,虽然有几次在军事上控制了中国,也建立了政权,但是文化上却始终做不到“征服”。

比如说,蒙古人曾经建立元朝,满族曾经建立清朝,但是到最后由于它们原来的文化基础薄弱,人数也少,所以军事上的征服者最终转化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毫无例外。

这个情况一直维系到近代,到了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挑战。

从明朝中期开始,传教士们把当时西方更先进的文化、科学传播过来,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工业的发达,逐步有了报纸、电报、电话、新式出版物,有了西式学校,西方文化从中国的沿海逐步传播到内地,马克思主义也是在这个时期传到中国的。

外来文化和新文化的全面冲击,动摇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赖以存在的基础。

第四,中国原来的文化传播观念和传播手段都是相当落后的。

中国人自己从来不愿意主动传播自己的文化。即便是我们认为最开放的唐朝,也只是相对其他朝代的封闭而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

当西方已经通过大量的出版物传播的时候,中国还长期没有报纸,没有杂志,没有很好的发行手段。

当西方的文化已经通过电影、广播在传播的时候,中国大量的地方还没有这些手段,所以等到外来新文化来的时候,传统的文化越来越衰弱。到了近代,中国的传统文化用原来的方式已经没有办法传播,很多都处于断绝的状态。

我们该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03无条件、有意识地“传”

接下来,我想谈一下传统文化的“传”和“承”。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首先要坚持“传”,“传”就是记录、保护、保存、延长、延续。

很多物质或者非物质的传统文化现在已经岌岌可危,有的实际上已经没有“传”的人,或者有些物质已经只剩下一些残余、遗迹、遗址,所以我们很急迫的问题就是要赶快记录、赶快保护保存,尽量延长它的寿命,使它能够继续存在。

如果它的实物已经不能存在,那么就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包括录像、录音、照片、档案等。 在我看来,中国当前最重要的首先是“传”,“传”是无条件、无差别的,同时要尽量把不自觉、无意识变成有自觉和有意识的。

为什么要重视“传”?我认为有以下四个理由。 首先,中国物质文化存在先天不足。

比如说中国大量的古建筑是砖木结构,即使没有被破坏,它存在的时间也比较短,而且很难修复。西方国家大量古建筑用的材料都是石材,如希腊、罗马大量古建筑用的都是花岗岩和大理石,石结构保存时间要久一点,而且即便有缺损,不太会影响下面的基础。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部分的社会基础已经减弱或者消减。中国原来的伦理道德制度叫做长幼有序、尊卑有序,就是年长和年幼的人之间、地位高和地位低的人之间是有次序的。

到了提倡自由平等的现代社会,大家认为原来的一套礼仪没有必要,要讲平等,甚至直呼其名。于是,原有观念和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就消失了。这部分文化再不记录下来的话,后面的人就不知道了。

第三,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恶的、是腐朽的,要不要传?也要传。

因为这一部分也是传统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这段历史?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人类恶的集中表现,但是它现在是世界文化遗产。为什么?因为要保存下来时刻给后代一个警醒。

中国历史上从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绝大多数妇女要缠小脚,这是一种很丑陋、灭绝人性的风俗。

但是,有关缠脚的史料、文物也要留下来,否则我们的后代怎么相信中国的妇女曾经有过那样一段经历呢?

这是整个民族历史记忆的一部分,没有这部分,我们就没有办法理解当时的社会,特别是中国的妇女曾经走过的这一段历史。

第四,我们的物质条件一般来说总是不断在进步,但是人类的精神未必一直进步。

我们今天能够达到的精神境界不一定超过古人,我们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也许隐藏着今天还不能理解的智慧。

比如一些古建筑,全部是木结构,就靠榫卯连接起来,即便经过强烈的地震,也一直没有倒。如果你认为这些建筑物不是现代结构,就不注意保存,那么这里面的智慧和秘密也许就永远消失了。

又比如中国传统的阴阳合历曾经被认为是落后的,24个节气曾经也被认为没有什么用,但是最近这些年国内外的研究发现,这是非常合理的促进农业生产的时间体系。

所以,我们对传统文化中的精神部分,包括我们今天不理解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先不要忙着清除它,先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也许这中间所蕴含的智慧是今后可以发挥作用的。 “传”是无条件、无差别的。如果现在马上要考虑这种文化是不是好,是不是可以发扬,往往还没有讨论完,它就不存在了,这个很紧迫。

比如某一种艺术、某一种风俗,我们说要保护,有人说不,你还没有讨论完,传承这个艺术的人已经死了,以后就没有传人了。所以我认为,在中国当前最重要的首先是“传”。 另外,要尽量把我们不自觉、无意识的保护变成自觉和有意识的。今天好多被称为传统文化的东西,无论是物质的还是某种精神的,很多是无意识、不自觉地被保存下来的。

比如中国的传统建筑,有些为什么能够保存下来?是因为它们在穷乡僻壤,当地的老百姓太穷,造不起新房子,一直住旧房子,这样才把一部分古建筑保存下来了。

但现在穷乡僻壤通了高速公路,有人就跑到那里去把传统建筑买下来,有些建筑材料被商人收购甚至卖到国外,而农民有钱了就会拆掉以前的房子盖新建筑,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建筑就很难被保存下来。所以我们要改变,要成为自觉和有意识的保护。

现在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存在一些误区。

比如,有些地方的舞蹈、山歌、艺术品,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马上就开发旅游,从而就可能破坏传统文化的原貌。但是如果不这样做,政府给的补贴很少,他们靠什么养活自己?

在这方面,不妨借鉴一下日本的做法。

日本一旦确定某个项目为文化遗产,就把传承这个文化遗产的人确定为“国宝”,成为“国宝”以后,由政府或者基金会供养他的生活,而“国宝”的任务就是继续自己的工艺,带好徒弟,把技艺传授下去,保证它延续。

所以,日本很多的工艺能够长期、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而在我们往往过多地考虑能不能利用,过多地考虑把它市场化,这是错误的。

传承国学传统文化课程

04有选择、有条件地”承“

接下来讲讲什么是“承”。

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延续,还包括转化和创新。把传统的文化和物质精神都保留下来了,之后怎么办?是不是都要学习和弘扬?不行,要区别和选择。

对于精华的部分,我们不仅要保留,而且还要使它发挥作用;对于糟粕的部分,要留下来让后人知道,但是不要复制,也不需要扩大。 中国以前有各种礼仪,尊重别人,自己保持谦虚、谦卑的姿态,恪守正常的次序、礼节是对的,但过分的甚至不讲人性的那种谦卑,是要不得的。

再比如,中国古建筑有好的地方,但是也有缺点。一般来说,古建筑都是讲究表面,讲究公共活动,但是不讲究生活,采光不好,通风不好,没有采暖。

如果今天我们形式上要造一个古建筑,那么这些都要改变。当年美国建筑师设计燕京大学的时候,表面用的是中国宫殿的形式,但是里面都用上了暖气和现代设备。

所以,对待传统文化,不是照单全收,要取之精华,把糟粕的以及不合时宜的东西都去掉。 在“承”的过程中,既要兼收并蓄,也要本土优先。在一般情况下,中国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为比较适合本土的环境。

所以,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比较的过程中,要注意优先采用更加符合本地条件的内容,也就是本土优先。

另外,因为要“承”的东西太多,所以我们应该分轻重缓急。

比如同样是精华,中国现在某个地方最紧缺、最需要继承的是什么,我们这一段时间就应该优先做这方面的工作。

有些传统文化今天起的作用更大,可以优先。有些起的作用并不大,那么可以晚一点。所以“承”不像“传”,“传”是无条件,什么都先“传”下来再说,“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 传统文化在用的时候要注重效果,因为古代的、传统的再好,往往不是马上就能应用于今天,这就要实行创造性转化。

比如现在有些地方讲传统文化,就要让小孩子穿上汉服跪拜,整天念的就是儒家的经典,见了父母要磕头,叫大家坐在一起给父母洗脚,有效吗?没有什么效果,那是走偏了。

今天我们讲孝道,今天我们讲仁义,要根据今天社会的需要采用一种适当的方式,有的则要加上新的内容。

如果不是根据今天的需要完成创造性转化,那么传统文化的精华就很难得到延续,更难得到弘扬。 以孝道为例。中国的孝是什么?

我认为中国孝的本质就是保证家庭、家族的延续,也就是生孩子,这就是中国孝的本质。

孟子曾经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及时结婚生子,把孩子抚养成人,家族的门风和血缘才能延续。

我曾经研究过中国人口史。中国的人口从公元初大概六千多万,到宋朝的时候突破一亿,到清朝突破两亿,到清朝后期突破四亿,到现在中国还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靠什么?当然靠物质条件,但是另一方面就是靠精神,也就是中国长期讲的孝道。

这个观念到了今天有什么用?今天全世界都碰到了人口老龄化的难题。越是发达国家、越是现代社会,人口越在下降。很多国家通过物质奖励生育,最后都没有成功。

那么靠什么?只有靠理念、靠信仰,在中国可以通过对传统孝道作新的转化解决这个问题。

怎么样转化?就是要对孝道作出新的解释,孝道不仅仅是尊老爱幼,还包括每一个人都要承担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其中就包括及时地成家生子。

当然,解决老龄化问题不能光靠孝道,它需要相关社会制度加以配套,而且也要尊重现代人多元的生活方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实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够真正起到“承”的作用,这也是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当然,文化离不开所处的环境,中国证明行之有效的,不一定能在其他国家生效。

所以,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一方面要自信,但是另一方面也要采取包容和多元的态度,在文化交流和对话中实现彼此借鉴和相互交融。

标签

最近浏览:

全国服务热线

tel2.png0531-89653806

营销中心: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唐冶中路4567号鲁商凤凰广场1期2号楼27层

生产基地:临沂市高新科技产业园

公司邮箱:jinyangjiaoyukeji@163.com


金阳国学.jpg     金阳劳动教育.jpg


          金阳国学                       金阳劳动教育

Copyright © http://www.jinyangjy.com/山东金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鲁ICP备19053043号-3 主要从事于传统文化、劳动教育等主题功能室打造,欢迎来电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