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流传千百年的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人文精神,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启发,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启示,也为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
“这都‘9102’年了,还谈数字国学教室呢,早过时了!”现实生活中或者网络空间里,我们或多或少都曾听过这样的声音,但这无法掩盖绝大多数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而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热爱程度越深。
为啥?“国家发展程度越高,就越需要把根扎深。这个根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国学热’升温的本质是文化自信。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根,然后发芽,开花,结果。”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如是说。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传统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基因,植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为人处世的哲学。礼义廉耻、见贤思齐是我们从小就懂的道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君子处事的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之”,老祖宗早就懂得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如果说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下依然“有用”是内因,经济发展、政策推动以及高校研究机构的兴起则是“国学热”不断升温的外因。
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17年出台的《意见》要求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尤其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指明方向、擘画蓝图。多年来,党和国家对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要求一以贯之,一系列有利于传统文化发展的政策出台、落地,成为“国学热”持续升温的催化剂。
当然,“国学热”的升温,更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
还是因为她的“大手笔”,2019年,那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又火了。连同去年捐赠的1857万元,她将毕生积蓄3568万元全部捐献给了南开大学。她就是叶嘉莹,那位“除了诗词,别无所长”的老人,那位笑称“自己是中国古典诗词不可救药的苦行僧、传道士”的学者,那位不少人心目中“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先生”。
在内因、外因联合驱动之下,中华传统文化墙内开花墙外也香,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不仅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象征,也为中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
今天,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坐标下,当我们在讨论国学的时候,究竟在讨论什么?之于即将启智的孩童,国学是“人不学,不知义”;之于努力奔跑的中国人,国学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于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国学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之于全人类、全世界,国学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是“天下大同”。
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跨越数千年时空的中华传统文化绝非“药方只贩古时丹”,它将肩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为奔跑追梦的中国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绝的精神动能,它将与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世界、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0531-89653806
营销中心: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唐冶中路4567号鲁商凤凰广场1期2号楼27层
生产基地:临沂市高新科技产业园
公司邮箱:jinyangjiaoyukeji@163.com
金阳国学 金阳劳动教育